中国民生观察网电 “爬山过水全靠抬,背柴拉草马儿驼”这是在云南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一道险急的金沙江,阻断了鹦哥村世世代代出行的梦想,而架在高空的“亚洲第一高溜”,一走就是20多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鹦哥“溜索桥”被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彻底结束了村民靠溜索出行的历史。如今,当地新农村建设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云南省巧家县扶贫攻坚最为典型的代表。
天堑变通途
鹦哥村的困境,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环境所造成的。
鹦哥村地处金沙江边上的深山峡谷之间,和四川省的冯家坪村隔江相望,是一个背靠高山、面向悬崖的自然村。在没有溜索之前,村民外出必须靠脚走绕行再涉江而过,往往是天亮出门,傍晚回来。
苦于爬山涉水的艰辛,1999年,村民蒋世学牵头联合村上的10余户村民凑钱建起了“溜索桥”。该桥过江溜索跨度达470多米,脚下是近300米深的峡谷,接近100层楼高,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
虽说过桥让人心惊胆颤,但总算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
对于生活环境的艰苦,鹦哥村50多岁的村民杨家正深有感触:“在鹦哥村,70%的人家都养马和骡子,因为马是村里的重要运输工具,都是靠人背马驼来维持生产生活。以前,马儿滚下山坡,过江的时候翻船的情况时有发生,想卖的东西很难运出去,想买的大件物品也很难拉进来……这些苦,都是因为大山大江的阻隔。”
2015年,鹦哥“溜索桥”被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建,其项目建设总里程8.79公里,主体工程为金沙江大桥,全长385.2米。2017年4月主拱合拢,2018年7月,鹦哥“溜索改桥”工程竣工,鹦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宽9米、长380多米的大桥,终于让天堑变通途,溜索横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用杨家正的话说:现在路通了,人的心也敞亮了,马儿、骡子也可以结束使命,现在大家都在忙着买车盖房,建设新居。
村民实现“安居梦”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房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尤为重要。
由于长期受交通制约,当地村民生活非常贫困,特别是居住条件,鹦哥村不少人还居住在老旧的土瓦房里。
村民宋进全说,以前住的房子,几乎家家有火塘,墙面熏得乌黑;遇到刮风下雨,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子都要漏雨。就算凑够了钱盖新房,水泥、砖头、钢筋等建筑材料也很难从外面运进来,而且成本很高。“2018年9月,我家开始新建房子,材料物资不费力就到位,轻松方便多了,很快我们一家五口就住进了2层小洋楼。”
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巧家县按照“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要求,采取“以户找房,以房找人”的方式,进村入户对鹦哥村开展了地毯式排查,对深度贫困村实施政策倾斜,通过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拆掉了令人揪心的老旧危房,住进了“安居房”。
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委会副主任胡世芬介绍,溜索改桥项目完工后,鹦哥村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房子修缮工作,仅去年鹦哥村就有214户农危改项目得以顺利动工,目前已全部迁入新居。这项民心工程,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鹦哥这个深度贫困地方是很难实现的。现在,鹦哥桥到鹦哥村的水泥路已全部铺通到村里,有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群众家门口,全村三分之二农户新建了整洁又宽敞的砖房。路通、水通、宽带通,跟与往相比,大家的幸福感满满。
危房“全清零”
巧家县山高谷深,是一个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8.9%的地形复杂县,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而诸如对鹦哥村、洗羊塘村等特殊贫困村的倾力帮扶,只是巧家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巧家县主要领导挂牌督战,各级领导干部挂联到乡镇、村组,驻村工作队员包保到户,坚持“一户一方案”,从选址到场平,砂石料运输,材料购买,墙体砌筑,直到建成搬迁入住,始终同群众一道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房屋改造。同时,以问题整改为抓手,认真研究制定农户住房安全保障措施和办法,按月开展全面排查,确保农户住上安全房,不断提升脱贫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据了解,2014年至2019年,巧家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2546户,投入资金122682万元,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28453户安全住房问题,有效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巧家县有16个乡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巧家县举全县之力全员上阵,截至2019年10月30日,全县农村危房改 ‘清零’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巧家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赵明表示,目前,巧家县的农村危房改造并没有止步,而是仍然在按照步骤计划进行查缺补漏,提升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效。(田钿 、丁艳春)
主编:安远洪
编辑:张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