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艺术 > 正文

云南最美的刺绣“西施”张凤仙  带动建档立卡户12户脱贫致富

2020-05-20 09:42 次阅读

1968年6月张凤仙出生在广南一个世代的壮族农民家庭,闭塞的交通及生活环境让这位天生聪慧的姑娘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在母亲的夜以继日的针线下,灵动的鸟儿、光芒的蝴蝶、奇幻的鱼儿花朵让她深深的爱上了壮族传统的手工刺绣艺术。如今,张凤仙同志创建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带动建档立卡户12户脱贫致富。

Q1_副本.jpg

七岁开始张凤仙就全面地学习刺绣、纺织、线条绘画、花样剪纸,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的千万的的练习,使自己的技艺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在前辈丰满绚丽的刺绣特点中,她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对刺绣艺术的思考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与其他人及其他地区不同的造诣和风格,纤细的线条特征和灵动幻化的构图以及奇幻的绘画想象、柔美丰富的交融色彩,使得她成为当地具有影响了的刺绣“西施”。

26岁开始,这位刺绣“西施”在者太乡开起了绣品店,把刺绣文化及艺术从村村寨寨妇女手中推广到各地,把特具者太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刺绣作品推向更远,惊艳外界。自开店以后,张凤仙就有了更多时间去不断刻苦专研各种绣法,她常用的“扣绣”、“平绣”、“纸贴绣”、“压金边”等绣法已经到达手到擒来、如火纯情的地步,刺绣作品栩栩如生、美妙绝伦,花样剪纸形象灵动。

Q2_副本.jpg

除刺绣、线条绘画、花样剪纸以外,这位刺绣“西施”在棉布制作工艺上也是及其的全面,不仅能独立完成编织、浸染,还能上浆、滚压(使布匹平整结实)、光亮打磨等整套完整的制作工序。对“壮锦”的织法,如“十字”纹、斜形纹、大回纹、小回纹等更是平整细腻、简洁美观。

2016年张凤仙如愿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秉持“从自身做起,起好带头示范”的理念,以做合格党员为目标,自觉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经常学习党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文章,深刻领会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实质,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党纪党规、遵守规章制度,提升创业自觉性,在生活中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遵纪守法、不弄虚作假,主动帮助有需求的群众,不做任何损害群众利益,依照法律规定按时纳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建议,把重点放在发扬壮族刺绣文化上。

从这一年开始,为更好的发展壮族刺绣文化,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带动农村妇女发家致富的同时,张凤仙还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及、州级和县级组织的文化博览会及刺绣展演活动等,所创作出的作品走出农村、走向全国。其刺绣作品在昆明、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参展,因其纤细的线条特征和灵动幻化的构图、奇幻的绘画想象、柔美丰富的交融色彩、栩栩如生、美妙绝伦而大放光彩。

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凤仙先后获得“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首届“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称号、“文山州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称号、文山州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手工刺绣“技术状元”称号、文山州民族传统刺绣(技能)大赛优秀奖等诸多荣誉。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张凤仙同志创建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带动建档立卡户12户脱贫致富,采取集中培训、高价收购绣品,帮助她们真正实现增收,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如今,广南壮族传统手工刺绣已声震四方。无论是用于普通百姓的礼服配饰,还是作为民族服饰的高端品牌标志,或者最高礼品,已成为云南省对外交流的绚丽名片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友谊的文化“使者”。(王艳春 、钱丽)

主编:安远洪

编辑:张艺琪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