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观察网电(通讯员马旭、陈绍瑞)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市深度贫困地区最真实的写照,立足这一实际,昭通市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全力推动易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36.24万人搬迁任务中已有16.26万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住进新居,开始了新生活,还剩余19.98万群众未搬迁入住,现已进入冲刺阶段。为有效推进搬迁工作,如期完成搬迁任务,让搬迁群众高高兴兴搬新家、放放心心离故土,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松杉村以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织化程度,确保“搬而有序,稳而发展”。
一、以群众工作为主线,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按照昭通市委“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的工作要求,在建强村党组织的同时,松杉村切实发挥好党建统领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的作用。在前期做好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工作的基础上,将党建的重点服务事项延伸到易地搬迁户身上、将主题党日的活动载体嫁接到服务易地搬迁户过程、将党建的效果体现在易地搬迁组织化过程中,实现党组织统领、党员干部包保、群众互助自助,有组织化的做好易地搬迁各项工作。
二、以真帮实助为目标,建好两只队伍。结合村情实际,组建党员干部帮扶队和搬迁群众互助队,服务搬迁工作全过程。一是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党员干部帮扶队。统筹驻村督导员、驻村扶贫工作队、村组干部和包保干部力量,建立一支稳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党员干部帮扶队,每名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党员干部帮扶队全程参与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各项工作。搬迁前,做好培训帮扶、心理疏导帮扶、群众生产生活及畜禽处置指导等方面工作;搬迁中,做好搬家搬物帮扶,让每一户搬迁户后面都有党员干部帮助搬家搬物;搬迁后,做好就业引导、心理疏导及原房屋拆除复垦复绿指导等工作。二是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互助队。在“五清”工作的基础上,组建松杉村易地搬迁群众互助队,按照有热情、能服务、群众公认的原则在128户易地搬迁户中指定2名总联络员。为了发挥好乡邻乡友作用,更好的体现互帮互助、联合搬迁、共同发展,互助队按照搬迁户自然村相邻的原则设4个互助组,每个互助组指定2名联络员。联络员从党员、青壮年能人、群众认可度高的搬迁户中选择,由村党组织统筹安排,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与搬迁群众、迁入社区及迁出村“三方联络”。
三、以后续发展和稳定为导向,做好三篇文章。围绕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三个时间节点,做好宣传培训、搬迁入住、后续稳定三篇文章。一是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在稳定搬迁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每周一个主题的原则,将搬迁群众组织起来,以知识讲座、群众宣讲、引导参观等方式做好搬迁政策、进城入镇、操家理务、融入社区、后续发展等几个专题的培训,力争通过培训让每一户搬迁户都能够快速、有序适应搬迁后生活。二是做好搬迁入住工作。按照靖安安置区制定的搬迁计划,组织群众搬迁搬物入住,实现搬迁启动前有集中动员、搬迁过程中有党员干部带路帮扶、搬迁实施中“老弱病残与青壮年互相搭配”,确保组织有序、搬迁不乱、群众不散。三是做好后续稳定工作。在搬迁入住后,党员干部帮扶队及时进行回访,了解搬迁户入住后的生活困难问题,与群众拉家常、谈发展、谋出路,及时排解群众不适应、不习惯心理,特别是对老弱病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要进行重点关注。同时,村党组织引导群众按照规定时间将旧房拆除,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好耕地、林地、宅基地,确保群众搬迁后利益不受损。
责任主编:安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