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观察网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议精神,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个“硬骨头”,昭通市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则,统筹谋划推进“基础配套和产业、就业支撑”的“一配套、两支撑”工作,以走实群众路线、做实群众工作为抓手,按照5月份全市调度会议安排,集中一个月时间,全体总动员,市县为主体,整合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脱贫摘帽督导员等力量,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五清”专项行动,进一步做实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等项工作,全面筑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基础。
一是逐户逐人开展宣传,确保政策清。围绕安置住房、培训就业、就学就医、配套产业、拆旧复垦等政策,走访到每一户、宣传到每一人,把搬迁政策讲清楚,把搬迁群众需要配合的事项、承担的责任讲清楚,进一步解疑释惑、消除顾虑、稳定意愿,提高政策知晓度。通过组织观看宣传片、分批开展现场参观等方式,让搬迁群众直观感受安置区的居住、生活、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环境情况,引导带动其他搬迁群众积极主动搬迁。
二是一人一策精准措施,确保就业清。紧扣搬迁群众家庭人员劳动力状况、就业需求等基础信息,进一步做实精准到人的劳动力登记摸底和就业意愿调查,完善搬迁劳动力信息台账,结合易迁劳动力就业意愿,结合外出转移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就业、蔬菜和食用菌大棚务工就业、公益岗位兜底等措施,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确认就业意愿,分安置区制定易迁劳动力就业方案,确保就业清。
三是到点到户细化支撑,确保产业清。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全面摸清搬迁群众“三块地”基本情况,分类制定完善“三块地”利用细化方案,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公司托管、代耕代种、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盘活“三块地”资源,稳定搬迁群众收入。各安置区根据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群众意愿、劳动力保障等情况,整合东莞、中山、深圳和恒大等帮扶资源,深度谋划制定安置区配套产业实施方案,把产业扶持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
四是按需按时完善功能,确保配套清。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四同步”的原则要求,抓紧完善综合配套设施规划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统筹推进教育、卫生、一水两污、综合服务用房、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等配套项目建设;根据安置区规模和实际,同步建设400—800平方米的群众互助服务场所,确保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五是一户一档完善信息,确保家底清。通过此次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行动,摸清搬迁群众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就学就医就业等基本家庭情况,对照安置区配套教育、卫生设施及后续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一户一档”,做到有据可查、家底清。
昭通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抓紧补齐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五清”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区、各安置区进一步摸家底、理思路、明要求、抓落实,为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工作计划,全市应核查2018年和新增搬迁对象55560户243289人,截止6月13日,累计完成入户核查46102户199738人,完成率82.98%,现正处于推进扫尾和信息集中汇总阶段,预计6月底可以全面掌握“五清”成果,从而运用指导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发展、群众较满意”的总体工作目标。
供稿单位:昭通市搬迁安置局
责任主编:安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