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网云南电 没有固定的舞台,没有冰冷的座椅。2025年10月11日晚,昆明马家大院的百年庭院本身,就成了最动人的剧场。当观众跟着演员的脚步,在月光与灯光影间移步换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事,不再是历史书里遥远的铅字,而成了可感、可触、可与之并肩的鲜活生命。这场由云南翰文教育集团经济管理学院与云南演艺集团联合打造的历史庭院剧《又见杨升庵》,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破壁”实践——让课堂知识撞上真实项目,让年轻学子亲手触摸文化的脉搏。
“我们不是在演戏,是在替他活一遍”
“站在这里,摸着这面真的百年老墙,你会恍惚。”饰演杨升庵的白皓天说。当你读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想到他就是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写下它的,那种情感的共鸣是排山倒海的。我们感觉不是在表演一个角色,而是在试着理解并呈现一个伟大而孤独的灵魂。
这部剧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从剧本的一字一句打磨,到庭院内一草一木的场景搭建,再到最终的舞台演绎,主导这一切的,正是一群在校大学生。在总导演赵月华、皇甫化江的指导下,他们不再是理论的学习者,而是项目的创造者。
校企合作的深层价值:把“人生赛道”提前铺到校园
“这和我们平时排作业完全不一样。执行导演、编剧:姚又僮对学生说,“一个道具的预算、一段音乐的版权、几十号人的调度……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硬骨头”。但正是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真正摸清了这个行业的门道。”
总导演赵月华点明了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我们一直探索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次合作,就是要把社会这个“人生赛道”提前模拟出来。让他们在毕业前,就真实地经历一遍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有创作的激情,也有协作的摩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应对突发状况的焦头烂额。这份经历,比一纸简历珍贵得多。
五百年后的回响:青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
今年正值杨升庵入滇五百周年,选择以年轻人主导的沉浸式话剧来纪念,别具深意。杨升庵在滇三十余年,将中原文化与云南风土融合,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五百年后,一群年轻人用他们最熟悉、最富有创造力的方式,接续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演出散场,夜色已深,但马家大院里的讨论依然热烈。同学们围着导演,复盘着今晚的每一个细节,眼神里闪烁着意犹未尽的光。
总导演赵月华看着这群年轻人,欣慰地说:“文化的传承,不是把古董锁进柜子里,而是要让年轻人觉得它“酷”,愿意亲手去擦亮它。今晚,他们做到了。”
《又见杨升庵》的首演已圆满落幕,但它所承载的实践意义与文化火种,才刚刚开始燎原。我们衷心期盼这部凝聚了校企双方心血的佳作能够持续上演,更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一代代青年才俊得以在实践中成长,在文化中扎根,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为我们民族的故事,写下新的篇章。(司孟奇 赵月华)
编辑:马文富
审核:安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