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网云南电 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昆明市五华区作为核心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临时商业活动管理的“审批繁、监管难、活力不足”等问题,创新推出临时性商业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为大城市中心城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范例。
五华区立足自身定位,将白名单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构建“1+3+N”政策体系。“1”个纲领即印发《五华区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宽进严管、信用赋能、动态调整”的总体原则;“3”大机制包括建立“申报筛选—动态管理—协同监管”全链条机制,制定企业准入、过程监管、退出惩戒3张清单;“N”项配套则是同步出台活动安全规范、交通疏导指南等5项技术标准,形成完整的制度闭环。其中,将“信用管理”嵌入城市治理场景,通过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差异化监管,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针对传统审批的弊端,五华区实施“两个一”改革。“一表申请”减材料,整合市场监管、消防、城管等7部门需求,企业只需填写一张表格;“一次踏勘”提效率,组建由街道、综执等部门构成的联合核查组,实现“一次上门、综合会诊”,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
此外,五华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三方共治”模式。政府端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首接负责、并联审批、信息共享”;企业端引导白名单企业建立良好经营软环境,通过自荐、综评模式提升自身形象;社会端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生态。
白名单制度的实践,为五华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方法论,实现了城市治理与市场活力的动态平衡,真正做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编辑:马文富
审核:安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