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能回想起很多儿时的记忆,有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也有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场景,党史教育很好,有些物件很珍贵。”5月26日,官渡区市民巡访团巡访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艺术家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看到里面摆放的包括敌后武工队等连环画、红色教育故事以及摆放的一些老物件,了解了文明实践融合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颇有感慨,认为官渡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通过“中心、站、点”,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助力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这些做法值得全面推广。
群众点单中心派单 文明实践服务“零距离”
“在这里不但可以提供免费休息场所,还可以看看书。”走进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巡访团成员观看了区域性资源交易区、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公共服务区,有图书借阅空间、义卖捐赠空间、社治政策规划宣传展示区、餐饮区及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区等十二大功能区。同时,参观了文明讲堂、百姓大舞台、党建活动室、官渡特色文化走廊、非遗传承走廊、科普活动室、民族团结、法制宣传走廊、志愿服务工作室等。特别是刚刚打造好的红色教育馆,包括连环画里的中国共产党100年,里面摆放着敌后武工队、火红的山丹丹等红色故事绘,以及VR展馆有红军过雪山草地画面,让人学习了红色故事,宣传了党的思想。
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是云南省首个(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一体”的社会组织创新创享中心,也是首个集培育、服务、管理、示范、党建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于今年4月揭牌并投入运营使用。
在这里,有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展馆等信息技术,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用户管理、数据联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打造具有“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下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形成两中心一平台融合贯通的综合服务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最有特点的,就是集宣传、学习、活动、志愿者服务于一体,为“群众点单、中心(所、站、单位)制单、层层派单”提供全流程支撑服务。也就是说,“根据社区党员和居民的需求,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的方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线上发布、招募志愿者等形式积极开展活动。”“在‘接单’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上发布志愿活动,志愿者、社区居民就可以线上报名参与了。”
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信息平台,完善了发布需求、征集信息、人员招募、供需对接、组织管理、活动记录、督导评估等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反映诉求、获取服务、参与实践,引导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推进志愿服务供需便利化。通过云平台的志愿服务、互动点单、后台管理、大屏监管等功能,实现对志愿者、志愿团队、活动、场所的统一管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成果进行汇聚和统筹管理,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艺术家园社区作为“昆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示范点,打造了一个“新时代文明走廊”和七个实践板块组成的文明实践阵地。艺术家园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充分整合社区文化艺术资源及艺术家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相关工作。社区打造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为辖区居民提供民政、残联、低保、双拥及征兵综合服务,生育服务、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社会事务,以及城市管理、党建群团、综洽维稳等服务。下一步,将定期开展移风易俗系列宣传活动、文明餐桌行动、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及纪念活动等,让广大居民群众切实享受社区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提升居民幸福感及归属感。
留住乡愁 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展现生活变化
跟随老物件触摸历史的心跳,听老官渡趣说官渡故事。巡访团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再次被震撼。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场馆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云南省最大的村史馆。馆内的陶瓷馆、电影馆、石碑馆等10余个子馆不仅收藏着一批承载居民乡愁记忆的老物件,也见证着季官社区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辆单车是凤凰嘛”“这是古代用来烫衣服的,把火炭放里面烧热,就可以烫衣服了”。巡访团成员一边看,一边点评这些物件,其中,许多物件已经多年没有看见过。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在官渡街道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被授牌“老官渡民风民俗文化展览馆”,已成为展示官渡风情的窗口。
进门右侧,是滇越铁路1903博物馆,陈列的是与铁路相关的物什。几段铁轨枕木、马帮用具、铁路勘测工具、手摇轨道车、铁轨线路图,还散发着淡淡的柏油气味。进门绕过照壁,是流金岁月展示区。根据村民的老房子缩微而成的土基房中陈列着舂饵块的舂碓、旧农具、纺车、缝纫机、老自行车等物件,红土墙木头门围起的小小的院落重现了村民们旧时的生活场景。
从中庭上至二楼,第一间展馆是电影博物馆。馆中收藏了数千盘胶片电影,通过翻修后的老式放映机可以观看许多珍贵的历史影片资料。电视剧《官渡人家》的取景点也在这里。右数第二间是“红色文化”展览馆,馆中陈列大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物件,毛主席纪念像章、语录、“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水壶等展品让一代人产生深刻共鸣。第三间是百姓“传家宝”馆,这里展览有朱漆描金的木雕拔步床,精巧的绣件、彩绘,也有走调的老二胡,不准的手表……这里既有百姓收藏的旧物与精品,也有一个个普通家庭代代相传的温情与记忆。第四间是现代艺术馆,馆中收藏现代艺术家们的作品,如书法字画、陶瓷器、木雕等。最后一间是碑刻文化馆,展览了古滇青铜器具、活字印刷版、石碑石刻拓版等历史物件。
“季官村史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馆,也是一座乡愁博物馆,老家具、老农具、土基房都是官渡人、昆明人乃至滇池流域人血脉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巡访团成员说,一枚毛主席纪念章,一台再也调试不好的收音机,抑或是一盏油灯,半块砖瓦,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就像一抹时光的烙印,使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知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通过参观,巡访团成员对季官社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到全省知名富裕村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更感悟到“文明城市人人共享”的幸福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巡访感言:
张桂仙:“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官渡模式,“1+7+ N”制度建设体系,“六大治理”体系,这是首个集培育、服务、管理、示范、党建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最大程度发挥其“中枢大脑”作用,为官渡区社会治理提供平台,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风俗,赋予其更加丰富深刻的新时代内涵。
陈昆云:季官社区让大家看到了多年不见和从未见过的老物件,他们用行动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次巡访,使我一个老官渡区的居民对官渡区的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为官渡区的文明建设尽一份力量。
付红心:文明实践中心、站、点让人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里有学习的红色天地,更是是官渡区建党100周年的风景线。
武卫兵:随着社会主义新文明在群众中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人向往美好生活,官渡区政府顺民意,为全区人民提供美好的环境,并指导各种创新、创业。在每个馆里传承红色基因总是最突出的地方,使我们永远不忘初心,坚决跟党走。
李云玲:新的官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更宽敞了,内容更全面更丰富了、知识点更多了,特别是党史类,红色经典图文并茂的宣传让人热血沸腾,边参观边为官渡区的发展和前瞻性高兴,为身为官渡人而自豪。季官社区村史博物馆让我们在回忆过去美好时光同时,感叹社会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感受中国发展的蒸蒸日上。中国梦的一步步实现。
杨玉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示的一核多维,共建共享,官渡模式,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红色故事会,陪伴生命,独居老人,群防群治的安全治理体系做得出色,应推广。
褚宁春:官渡区建设了一个环境优美、人性化的、现代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中心、小区、博物馆,并指导各种创新、创业,正努力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制官渡。
安远洪:让人最难忘的是在参观过的每个馆里,都传承红色基因,许多红色图片使我们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跟党走。同时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官渡区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徐云:在实践中心看到了云平台可以实现对区内社区的线下实体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打破了数据资源互不共享的壁垒,使文明实践融入了基层社会治理。同时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官渡区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让文明新风成为官渡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的最美名片。季官社区搏物馆记录了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传承了滇池流域的民俗风情和纯正的官渡文化。在这里,能找到‘乡愁’引起共鸣。能找到自己的‘根’激发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刘云:看到官渡区现代文明实践有很大进步,我认为这三个“中心、站、点”可以成为昆明市的爱国主义文明教育基地,组织学校和广大市民进行学习。让更多的市民和青少年知道官渡发展的巨大变化。
裴荣:记忆最深的是季官社区村史馆,馆内陈列着数万件曾经与大家生产生活悉悉相关,而今已与大家渐行渐远,甚至生活中已经很难一见的各种物件,展示着季官村的前世今生,也用一种家常的语调,讲述着流逝的岁月。 季官村史博物馆是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馆,老家具、老农具、老物件、老摆设,都曾是季官人、官渡人、昆明人、乃至滇池流域文化的一部分。
张文武:文化实践中心深入宣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了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艺术家园社区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社区文化沟通协会项目。依托社区文艺队、老年协会,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季官社区环境改造,使得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一步城市化”的变革,为“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的说,官渡区从创文至今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巩固昆明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尽心,尽力。
主编:安远洪
编辑:张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