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泥土路变成沥青路,新建了排水管道和太阳能路灯,再也不担心下雨积水了!”,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冷水箐村委会陡丫口村,村民李玉军在村里的地边放羊,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形村巷道,他连连竖起大拇指,乐呵呵地说起这两年来村子的新变化。
建好路——铺就乡村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凉山乡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战场,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开展交通扶贫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了行政村通硬化路的目标任务,确保辖区内4个村委会能发展起来、贫困群众富裕起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在群山环绕的凉山乡冷水箐村委会,宽阔的通村硬化路在半山腰上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镶嵌在茂密的森林间,显得格外的靓丽。
“以前到乡上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一到下雨天,农副产品也拉不出去,非常不方便。”说起道路带来的新变化,冷水箐村委会火把梁子村村民小组长陆绍和兴奋地说。冷水箐村的变化,正是凉山乡在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显成效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凉山乡立足实际,结合乡村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投资3872.32万元,硬化了冷水箐、那迪、大水井39.66公里通村公路,实施了12个村小组村巷道硬化,完成2019年第一批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公路建设工程。确保贫困山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为沿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此外,凉山乡全面强化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改善乡域间普通公路服务水平,完成公路延长线修建与武定县环州乡、白露镇相连接,基本消除干线公路“断头路”“拥堵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加速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目前,凉山乡已逐步形成以干线公路为主骨架,通村公路为支撑,高密度进村公路网为基础,形成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力的带动了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护好林——乡村森林自有财富来
沿着宽阔的进村公路,40岁的凉山乡冷水箐村委会石夹箐二村护林员肖建和骑着摩托车正在巡山。不远处绵延起伏的大山,曾经是束缚全村发展的瓶颈,而今则是肖建和眼中的“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里各家各户都划分有山林,政府每年还给生态林补助,护好森林,现在菌子更多了,来玩的人也多了。”肖建和说自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上生态护林员后,巡山是自己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守护好这片森林,自己也如期脱贫了。
顺着进村路望去,一座座青瓦白墙整齐划一,拾阶而上,炊烟袅袅,山间林鸟,冷水箐村委会石夹箐村安置点犹如一幅美如诗的画尽现眼前。据了解,石夹箐村安置点是凉山乡2017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项目之一。全村共有35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
几年来,冷水箐村的乡亲们坚定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黑山羊养殖、野生菌、农家乐、野猪养殖场、民族刺绣协会、林果、中草药……产业多了,村子活了,肖建和家从原来狭小的土坯房搬进了安置点敞亮的新居。
良好的生态,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游山玩水,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大家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村里发展的产业多,大家挣的钱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也不用跑到外面打工了。”肖建和说:“我当护林员一年能挣12000元,媳妇在家放黑山羊,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的黑山羊,如今有100多只了,再加上每年雨季捡菌子收入和各项政府惠农补贴,我们家一年收入将近4万元。”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尖山村,何会林一家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家里的老房子翻盖成了新房,屋里还购置了洗衣机,冬天再也不用烧水洗衣服了。”48岁的何会林笑着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里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我也闲不住,每天给村里打扫卫生,一年也能有6000元收入。”
冷水箐村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物种丰富,森林资源保护完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突显。近年来,凉山乡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新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狠抓严管护林防火各项工作举措,全力守护森林资源安全,森林覆盖率达74.8%,被评为“省级文明生态乡镇”,辖区冷水箐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创好文——民族文化兴彝乡
“我们每年组织演出队外出参演,只要穿上我们小凉山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展示我们的传统彝族文化,每一次的演出,我们都取得很好的名次。”凉山乡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主任陆文海自信地说道。
据了解,凉山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特色建筑、民族艺术表演、民族刺绣、民族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省级传承人5人、州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13人。彝族式摔跤、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均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元谋县拥有“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最多的乡镇。彝风古朴、气息浓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凉山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凉山乡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凉山乡坚持以公共文化服务人民为主线,抢抓“文化旅游强县”和旅游脱贫机遇,规划投资近2000多万元建设彝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推动《小凉山旅游区总体规划》成果转化和冷水箐村旅游扶贫,将凉山打造为“山地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美食之山”“休闲度假之山”“运动康体之山”“彝族文化之山”的旅游外宣之乡。大力发展农家乐、野猪养殖场、民族刺绣协会等文化产业。集餐饮、民族刺绣、野猪养殖、电子销售商务为一体的凉山彝族风情园已初具规模;刺绣公司集创意策划、新产品研发、技能培训、陈列展览、营销为一体,制作传统或改良彝族刺绣服饰、香包、绣花鞋垫、挎包、精美手链……大小成品、半成品销量上万件,年收入可达80余万元。(通讯员:邱 艳、永光华)
主编:安远洪
编辑:马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