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 民生焦点 > 正文

文化扶贫助推边疆 民族团结稳定发展  

2020-05-21 10:57 次阅读

w1_副本.jpg

大力推进边疆文化扶贫,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及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有助于民族团结,民族稳定,维护边疆安全;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有益于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近年云南边疆地区扶贫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 2012 年 12 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治贫先治愚。他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一)“十二五”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回顾。距离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短两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国家更是自 2014 年起,将每年的 10 月 17 日定为我国的扶贫日,以表明我国扶贫工作的决心。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更是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从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获悉:按照 2015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55 元(2010 年不变价 2300 元)的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4 年的 574 万人下降至 2015 年的 471 万人;全省贫困发生率 12.7%,比上年下降 2.8 个百分点;当年实现减贫 103 万人,减贫规模居全国第三,减贫率达 17.9%。“十二五”以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呈持续快速下降趋势。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 2010 年末的 1468 万人减少至 2015 年末的 471万人,五年累计脱贫 997 万人,累计减贫率达 67.9%。贫困发生率从 2010 的39.6% 下降至 2015 年的 12.7%,五年累计下降 26.9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 5.4 个百分点。

(二)文化扶贫工作要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 11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6 年 9 月,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在昭通市调研,先后前往鲁甸县龙头山地震灾区检查灾后恢复重建、到昭阳区检查城乡建设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嘱托和要求,抢抓机遇、迎头赶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昭通建设得更加美丽。

为此,2017 年 4 月,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联合民进云南省委共同组织开展“我省教育精准脱贫的现状及对策”调研座谈会在昆明召开。4 月国家水利部扶贫办赴云南省就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及水利扶贫等工作进行调研。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在为了摘掉贫困帽子而努力。贫困是社会的贫困,因此解决贫困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想办法、出主意、谋策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三)文化扶贫,助推边疆地区全面实现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是不是真正实现小康社会,关键看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是不是实现小康社会。这就好比是木桶效应,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而文化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农民富起来,还要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以农村为例,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党政部门一门心思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但是钱包鼓了,真的就是万事大吉了?吃、喝、嫖、赌、抽,

坑、蒙、拐、骗、偷。一切向“钱”看,最终走向犯罪的边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物质文明的追求不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全部,精神文明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终目标。抓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就是在基层建立“文化根据地”,以此为平台,选树一批先进典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化感召人,通过文化影响人,通过文化教化人,通过厚植文化的土壤,驱除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树立乡规民俗,乡贤文化。

二、文化扶贫全面消灭边民“等、靠、要”的思想

扶贫工作开展到现在进入了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后扶贫时代”,一味的投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针对如何去除“穷根”,一些学者开始转向“育人”扶贫模式研究,希望通过新的扶贫模式研究,找到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的方法。

(一)解决因文化致贫的关键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贫困绝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社会其实是人类的活动建构的一种文化,溯其本源人类社会贫困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贫困。我国著名学者辛秋水先生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文化扶贫概念,他认为“贫困:它不仅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有关 , 而且与人文环境或人文生态有着更深刻的联系 , 贫困追究到底是因为文化贫困。”文化扶贫这个概念的提出,转变了以往扶贫工作物质输出的思路,扶贫先扶贫困主体的思想,提升贫困主体的思想高度,加强

贫困主体的自身建设,从贫困产生的根源解决贫困。

(二)充分认清文化扶贫的内涵。我国目前正处于“后扶贫时期”,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及解决返贫问题成为了目前工作的重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强国,教育兴国。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脱贫 ,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 让 1.28亿贫困人口走出贫困 , 教育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国幅员辽阔,1.28 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知识和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面貌和命运。“教育扶贫”能最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掌握知识、

改变命运、脱离贫困。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 要重视孩子学前的基础教育 ; 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九年义务教育 ,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 保障民众受教育权 ; 横向拓宽教育内涵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职业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 为社会培养多种实用型人才 ; 最后重视创业教育 , 培养创业精神 , 创业在创造财富同时可以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 , 获得稳定收入 , 摆脱贫困。

三、文化扶贫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稳定

加强文化扶贫,是为了始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争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

(一)文化扶贫,巩固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由 56 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大家庭。而文化则是 56 个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回答是:文化扶贫。针对偏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要给予一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特别是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法,彻底消除“文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能到教育资源相对优厚的大城市读书。另外加大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针对民族问题、历史问题和文化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看待,重点加强民族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育,客观公正的引导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深刻认识自己的民族发展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切实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文化扶贫,引导宗教信仰。我国针对宗教信仰,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但是宗教信仰的“自由”必须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干扰社会稳定,不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范围之内。加强文化扶贫,是为了始终坚持中国化的方向,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争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它是对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进行严格区分的,对于妄图借助宗教信仰分裂中国,煽动民族仇恨情绪,鼓动民族独立的极端分子,要进行严厉打击。对于不明真相的受害群众,我们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特别是加强科学文化引导,明确区分宗教与邪教之间的界限。团结宗教人士,正确解读宗教信仰和教义,继续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而对于那些破坏国家安全稳定,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邪教”组织,一方面要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解读和曝光,警示人民群众不要参加邪教组织,并对邪教组织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要鼓励宗教人士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凝聚信徒爱国爱教之心。

(三)政府加强对文化扶贫的统筹发展。将文化扶贫的概念融入到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中,推动贫困主体的思想改造。文化扶贫的重点是对于贫困主体“人”的思想改造 , 它追求的目标不再是简单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 更多的是关注贫困对象自身思想的改造 , 让他们摆脱“等、靠、要”思想的侵害 , 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文化扶贫通过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 让更多的适齡儿童接受科学教育 , 彻底打破因为教育缺失所引发的贫困代际

传递 ,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需要完整有效的配套体系 , 以文化产业基地为载体 , 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运用科技传播学的思路及现代大众传媒的方法,将地区民族文化打造成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园。开发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之路 , 落实好文化产业扶贫:第一 , 需要彻底改变传统扶贫的思想观念 , 不能吃回锅饭 , 只单一的经济帮扶 , 物质性的初级扶助。重

视文化发展的潜力 , 将文化软实力转换为经济发展硬实力 ; 第二,用规范的制度保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 ,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应当统筹各方资源 , 积极寻求各方配合 , 充分发挥好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支持的作用 , 政府牵头组建专业的文化人才队伍 , 挖掘文化资源,把握好宏观的规划和设计 , 在政策和资源上协同拉

动文化产业发展。贫困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障碍,而解决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入手,只有民族文化得到全面提升,贫困的根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新形势下,传统扶贫工作思路的弊端越发突出,必须将文化扶贫放在扶贫工作中更重要的位置,通过文化输出的方法提升贫困主体的思想,剔除“等、靠、要”的思想和风气;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和风气;要用足“绣花”的功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

作者简介:安远洪,笔名马勇,毕业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原中国食品报云南记者站副站长、CCTV民族文化视窗总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法制云南频道编辑部主任、民族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云南中心执行主任、人民法治云南课题中心副主任、CCTV民族文化视窗云南主编。现任国防时空杂志社云南站主编、中国民生观察网执行总编。

主编:安远洪

编辑:张艺琪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