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观察网电:8月14日,昆明市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在昆明举行,宣布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农业大学校领导及专家和昆明市委、市政府领导为工作站和试验村揭牌,这标志着昆明市乡村振兴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
签约仪式后,由昆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在呈贡新区昆明会堂举行了“昆明市建设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新闻发布会。昆明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毕强;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教授唐丽霞等嘉宾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会上,毕强发布消息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做好新时期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昆明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规划引领、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创新试验区合作共建,助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选派著名“三农”专家李小云教授担任昆明市乡村振兴特别顾问,并组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专家团队,就乡村振兴重大规划政策、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制定实施提供高端智库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建立昆明市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教授工作站的辐射站点,开展相关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理论或实践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学术研究、课题研究、培训讲学、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策划设计、智力咨询、论坛沙龙等活动。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博士生、硕士生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每年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或志愿者等团队到昆明市开展乡村振兴方面的调研、实习或蹲点研究,为政府、企业提供短期的人才支撑。
双方建立乡村振兴政校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络站,设立“校地联合实习地”,建立“研究院+产业院”的合作模式,开展人才交流培养、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等,逐步建立健全昆明市与专家学者及其所在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全面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昆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或所在院校与昆明在智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孵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引荐或转化与昆明主导产业相契合的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团队及项目,优先考虑落户昆明。
双方按照重点实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实施“一五十百千”创新实验计划,重点实验期计划为2019年至2020年,采用“一+五”模式进行实验探索,即选取1个自然村作为综合实验点,系统实验合作社建立和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村政服务、农民就业和培训、城乡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实现路径和具体实践;另外选取5个自然村,分别进行五个单项方面的深度实践探索。分步实施期,计划为2021年至2025年;全面推进期计划为2025年至2035年。试验区建设将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实施,双方成立市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加强对双方合作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昆明市将加强服务,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合作开花结果早日见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命科学、农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双一流”高校,拥有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昆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正在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面打响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高原特色农业全面发展。此次校地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将发挥“1+1>2”的效应,谱写昆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之路。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友好协商,昆明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落实省校合作具体工作,双方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的建设。双方的合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合作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要求,探索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昆明篇章,为云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解决乡村振兴存在困难的现实需要,产生重大政策影响,增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动力,助推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学校建设。
编辑:刘明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