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将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检验6类项目同步纳入改革范围,并对先期推出较为成熟的1600余项价格进行规范调整。同时,取消了延续多年的医用耗材“加价”,变“卖药品、用耗材”为“提升服务、规范服务”。
医耗联动改革已10余天,你切实感受到了吗?
小编带你一起get这些关乎你我的地方
此次改革是北京市推出的第二轮医改,首轮医改获得了患者普遍支持,但也有患者反映,药品加成虽取消了,但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各类变相补偿方式,其中就包括对医用耗材实行不合规高收费,或借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增收。
新一轮医改推出的改革新策,取消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并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控制检查费用。及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减轻患者负担。
改革主要内容
“一降低”是指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控制检查费用;
“一提升”是指提升中医、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
“一取消”是指取消医用耗材5%或10%的加价政策,降低耗材价格,按医用耗材采购进价收费;
“一采购”是指实施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腾出费用空间;
“一改善”是指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五个一”是一套组合拳,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调坚持改革与改善、改革与监管、改革与保障同步推进,进一步通过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改变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降低检查、药品的价格,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理顺价格关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让公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后,①医用耗材加成取消,部分检验项目价格降低;②使用高值耗材较多的病种,患者承担的费用可能会下降;③以技术劳务治疗项目为主的病种,费用可能会增加。
就医疗服务的费用来说,是有升有降。在门诊方面,很多患者的费用是保持基本持平;在住院方面,有的患者可能费用是下降的,有的患者费用是有所上升的,这要看具体的病种。
山东来京旅游的68岁郭大爷因胸闷、憋气,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经过问诊、心电图检查后,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心肌酶谱等血液检查。这位患者的几项检查在医改前的费用是450元,改后是345元,加上真空采血管耗材从1.49元降至1.35元,就诊费用共降低了105.14元,下降幅度达到23.36%。
许先生因为鱼刺卡喉来到北京同仁医院急诊就诊。许先生是北京医保患者,此次就诊过程中,他一共做了8项化验,费用改革前为480元,改革后330元;口腔异物取出术改革前20元,改革后61元,两项收费有升有降,患者自付金额总数减少16.57元。
原来医疗机构依靠售卖药品、依靠医用耗材来取得收入的这种状况将彻底改变,对于加强公益性、破除逐利性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不但能推动合理使用化验和医用耗材,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减少浪费,还能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促进医疗机构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 对于医院来讲,如何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疗效,为患者创造价值,获得患者的信任,是医院医疗服务转变的新模式。
一是针对此次规范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按照能报尽报的原则,除国家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二是为进一步减轻患者个人负担,将配套调整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住院报销封顶线,分别由30万元、20万元提高至50万元、25万元,自 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对于在此前已超过住院封顶线的参保人员,将由医保信息系统按新政策计算医保应补报金额,6月30日前直接打入参保人员的银行账户,无需百姓自行申报。
三是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中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人员、享受城乡低收入救助人员、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农户等四类困难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即起付线至5万元以内的合规个人自付费用,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65%;5万元以上部分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75%。
四是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人员、城乡低收入救助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的门诊、住院、重大疾病全年救助封顶线,分别由6000元、6万元和12万元提高到8000元、8万元和16万元。针对精神病住院付费,不增加精神病患者住院个人支付费用,仍维持三级医院每人每天20元、二级医院每人每天15元、一级及以下医院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不变,改革增支部分将由医保基金承担。
此次改革方案和价格文件外,本次还同步印发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围绕改善服务、提升质量、补短扶弱、控制费用、规范行为五大方面,提出了40项重点任务。
2019年,将更加注重提升服务感知度,推进“一站式”服务,优化门诊预约管理,增加下午出诊医生数量,缓解就诊多集中在上午造成的看病难和交通拥堵,提升住院服务水平,使百姓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弥补服务短板,提升急诊急救服务水平,保护患者隐私,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推行院内地图导航,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百姓就医需求得到更好响应;更加注重提升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推进临床路径实施,强化患者安全管理,使百姓健康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更加注重规范服务行为,严格实施行为规范“负面清单”管理,使百姓就医更加安心放心。
来源:人民法治,综合BTV新闻,北京晚报,央视新闻
责任主编·:安远洪